在廚房。
2021-10-13 14:11:18 368 admin
有人說,當(dāng)你發(fā)現(xiàn)自己開始享受待在廚房,差不多也是你真正愛上生活的開始。
生活充滿焦慮,在廚房可能就只是一種負擔(dān)。就像小時候,看媽媽下班匆匆忙忙進廚房,只是為了讓放學(xué)的孩子、下班的丈夫盡早吃上口熱飯,于是熱火朝天地忙,很難真的有什么享受的感覺。到后來,自己開始工作,為了節(jié)省每天外食的開支,不管加班多晚,回家仍需鉆進擠得滿滿當(dāng)當(dāng)?shù)某鲎馕輳N房,做第二天的便當(dāng)。那種感覺,大約就和每天需要完成的一項例行工作無甚差別。
直到近兩年,生活慢慢趨于平衡,心態(tài)上也逐漸變得平和,待在廚房,才慢慢成為一種選擇、一種樂趣,甚至是一種向往的生活。
每一所房子都有不同的溫度。
可能是因為長期在外租房的緣故,看過很多房子也住過很多房子,加上朋友家、親戚家,慢慢發(fā)現(xiàn),當(dāng)你走進一個房子,其實是會感受到這個空間的“磁場”的。所謂“磁場”,是一種包含氣味、溫度等等多方面的綜合感受。很微妙,但也很有趣。
比方,同樣的空間,不同的人住著,日子久了,房子的磁場也會發(fā)生變化。而廚房,是其中一個極其關(guān)鍵的地方。
選擇合租一套房子前,如果有已經(jīng)搬進去的室友,一定要先看看廚房是什么樣的狀態(tài)。碰到?jīng)]有日常使用痕跡的廚房,再打開冰箱門一看,發(fā)現(xiàn)一整個冰箱都是取代食材的面膜化妝品啤酒礦泉水,大約也能猜到是不是一類人;再或是發(fā)現(xiàn),廚房雖然在用,但灶臺油膩可見,燒好菜的鍋子、吃完飯的碗盤也都堆在水槽沒洗,恐怕也不是能長久安穩(wěn)相處下去的室友……好像,只有廚房對頭了,日子才能過對頭。
在廚房,醞釀著的便是一種生活的溫度,一個家的溫度。
連古人都有“廚冷難留烏止屋”的說法,擱在當(dāng)下,大約可以解釋成:一個房子,如果廚房冷冰冰,即便整個空間裝修得再高級、收拾得再干凈,也會感覺像個高級酒店,而不是一個能撫慰、溫暖人心的“家”。
曾經(jīng)去過一個朋友家,那時候她還和父母同住。80年代的小區(qū),房子很老,樓道、電梯都老得不行。家里的裝修雖然后來在2000年初換過一次,但也早已不是什么時興的裝修風(fēng)格、家具樣式。但是從客廳到廚房,都能讓人感到莫名的“熨帖”。
尤其廚房,老式的電飯煲、烤箱、微波爐,一看就是有年頭了,但都擦得干干凈凈;各種調(diào)料種類齊全,但也都碼得整整齊齊;灶上沒有油星、臺面沒有水漬?;叵肫?,朋友常說起和母親一起在廚房“研究”各種新菜色、新糕點,好像畫面就能浮現(xiàn)在眼前一樣,如此賞心悅目、溫溫暖暖。
很多人小的時候大概都有差不多的經(jīng)歷,興沖沖跑進廚房,但是立馬被奶奶、或者媽媽急吼吼趕了出來。“廚房重地”,一扇門總是關(guān)得緊緊的,一是怕油煙,二也是怕小孩子碰到火啊刀啊之類的危險物品。
所以,在很多人的初印象里,廚房理所應(yīng)當(dāng)就是那樣封閉的。但是誰說下廚就不可以是悠悠閑閑、快快樂樂的事呢?
第一次體驗開放式廚房是在朋友的公寓。因為想要獲得更好的采光和更大的公共區(qū)域,朋友把廚房、餐廳、客廳全部打通,做飯的臺面后就是一張將近兩米長的老榆木桌子。吃飯、日常的工作,都在這張桌子上。
于是那天,我和朋友兩個人就一邊做,一邊吃,一邊聊天。做完甜點,坐下來吃會兒聊會兒,再洗點水果或是做杯咖啡,站著、坐著都行。做飯的人因此不會覺得無聊乏味、急急忙忙,吃飯的人也不至于因為自己插不上手幫忙而覺得局促、不好意思,反倒是很從容、自在的氛圍。
這一天的體驗,也讓我把擁有一間開放式廚房放進了心目中家的理想清單。
因為,相較于如今已經(jīng)很容易用抽油煙機處理掉的油煙問題,一份做飯時的好心情,一間不僅僅只是做菜的廚房,似乎是更重要的事。
而,所謂“開放式”或許也不僅僅是打開一扇物理存在意義上的門,也是重新定義“做飯”這件事。它,可以不再是生活所迫的家務(wù),而是一種選擇,一種可以讓人享受其中,愿意分享、愿意共同去合作完成的體驗。
想到曾經(jīng)在清邁參加過一天的“泰菜烹飪課”,實地走進一戶當(dāng)?shù)厝思业膹N房,跟著當(dāng)?shù)厝艘黄饏⑴c從菜市場買菜、回家做飯、吃飯的過程。期間幾個來自不同國度的人,又各自一起分享著世界各地的文化、飲食習(xí)慣。
現(xiàn)在有很多旅行項目中都會包含類似“學(xué)做當(dāng)?shù)夭恕?、“私廚”這樣的項目,而或許,這一間“打開的”廚房,就不僅僅是個人與個人,家庭與家庭之間的溝通,而是不同國度、不同種族、不同文明之間的流動。
什么樣的廚房能讓人快樂?
問題的關(guān)鍵或都不是外在的改變,而是內(nèi)心,是否還有發(fā)現(xiàn)日?,嵥橹忻篮玫哪芰Α?br/>古人講“竹里行廚,花下提壺”,即使是在粗糙、原始的自然環(huán)境中,一片竹林一間廚房,也能讓人感受那種享受生活、悠然自在的詩意與美好。
作家吉本芭娜娜寫過一個短篇,名字就叫《廚房》。小說的開頭她寫:“在這個世界上,我覺得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廚房。無論在什么地方,無論是什么樣子,只要那里是廚房,只要是做飯的地方,我就不會厭惡。如果可能,最好用具齊全。用慣了的廚房,則需要有幾條潔凈的抹布,有潔白的瓷磚閃閃發(fā)亮。”
在她的文字中,廚房是她精疲力竭之時、辭別今生之際,“愿意咽下最后一口氣”的地方,因為在廚房,能使她產(chǎn)生直面生死的勇氣。那些能在日常中感受到的真實、美好、善意,那些微小之中,實際上包含著的是最為巨大的能量。
一個茶杯、一個碗、一鍋冒著熱氣的白米飯……如果能夠從如此細微之處皆能感受到力量,那么即便是再落魄的境地,生活于他,也能開出燦爛的花朵。
身在煙火間,心卻可以自由自在地游蕩到云朵上去。
廚房,大約是一個家中離生活最近的地方。
尤其疫情這兩年,外食、外賣冷不防“失靈”,越來越多的人重新走進廚房,卻又在廚房里重新發(fā)現(xiàn)了生活的樣子。一間溫暖的廚房,一個溫馨的家,一顆會愛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