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。
2024-08-16 15:16:01 125 admin
師者,我也。大師者,無我也。
這是在《師》篇結束的最后一句話,原意想傳遞“只有在無我中,才能找到真我”。
筆者看到國內許多做設計者、美學者、藝術者,多用“非我”“偽我”在做設計、在做藝術、在做美學,故用十年的時間思考此事,核心就是重新找回“真我”,幫助中國文化實現中國意識的現代化。
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(fā)展已經遇到兩件事,第一件事就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意識已經“西化”,已經不再具有東方性的意識。第二件事就是我們的文化意識還停留在過去,沒有實現意識的現代化,停留在過去意識卻已西化。目前在中國只有做文化創(chuàng)新的人才有可能深入其中。
看清這兩點故在「師」視頻中提到,“日本找到一個好老師,我們卻甘愿做一個壞學生“,想用日本意識的現代化之路,為現在中國文化的問題診個脈,沒想到這個設定招來一片罵聲、一片聲討之聲。
今日之設計、之美學、之藝術、之文化的困局在那里?我們又該如何突圍?我想許多人并沒有想這個問題,只是覺得中國文化璀璨無比、浩瀚無比,任何的說它不好都是罪人,卻不知讓文化停留在過去的人才是罪人。
中國文化是一種往古即今、來今即古的意識體系。不似西方那種批判過去,才能找到未來之路的意識體系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其實,都是“當下”。
在中國古代人才有三個標準和階梯:專才,通才,神才。
專才,是通曉一門專業(yè)的人。這是術,也是器。過早的定型往好了說是成器,往不好了說一輩子也就是一個匠人。所謂匠心也就是一門手藝之心。
通才,是通曉各有學問的人,這是法,也是古書說的君子不器。在中國古代,人們并不希望一個人,早早的定型成器,也是希望這個人,未來有更高的上限,有更多的可能。通才之心也就是賦予之心和富裕之心。
神才,是知道文化和意識起源的人。過去即現在,現在即未來。如果能把文化和意識起源的神性為自己所用,就不存在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神才之心也就是天地之心、萬物之心和神性之心。
現在的社會把專業(yè)捧得太高,把通才和神才貶的太低;把科學捧得太高,把文化和意識貶的太低。故許多人不去做文化和意識的未來之思考,凝固在過去。
什么是“非我”?就是意識中,所有知識、觀念所學到的技巧、方法都是“非我”。
什么是“真我”?就是在“無我”中找尋到的自己才是真我。
在中國文化的意識里真、善、美,“真”始終排在第一位。何為“真”?用“非我”做出來的設計、搞出來的藝術、學出來的美學是真嗎?
那“真我”又是什么?---感知和覺察。
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。西方文化需要不斷批判過去才能走向未來,而中國文化卻是一種往古即今、來今即古的思想體系。
道德經說: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。仁義、智慧多數不是本然、本真、本心、本性。看似是觀念頻出、智慧頻出,實者是距離本然本真越遠。找回真我,遠離非我需要用感知和覺察。
心即性、性即神、神即道。所有的認知都無法走通真我的路徑,只有用感知才能找到無我中的真我。
忘我,無我,真我。無我為道、真我為德。夫惟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親近于道,需要做到“忘我”,如果能做到“自忘”,便可擺脫“非我”的纏繞。
道,沖而用之,或不盈|虛中
淵乎似萬物之宗。 |淵心
挫其銳 |歛(lian)神
解其紛 |止念
和其光 |藏心于心而不見
同其塵 |混心于物
湛兮似若存 |存神于無
用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把自己的心,看作一譚湖水,看見一物便是在心湖中投下一顆石子,不是解讀石子而是解讀石子蕩起的漣漪。不動腦、不動心、不動念,以物觀我、以物應心。這便是無我中的“真”,這也是現代藝術、現代設計、現代美學最缺乏的。
日本的詫寂只是真實設計、誠實設計的一種,而無我中的“善”便是氣韻、便是能量、便是精神、便是詩意。
你居住的空間不是物質空間而是精神空間。你設計的物品不是物質物品而是精神物品,而無我中的“美”是獨與天地之精神往來、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、是“空”與“間”的對望、是“止”與“瞬”的間隙、是“無”與“微”的透徹、是“氣”與“生”的升騰、是“幽”與“錯”的驚愕、是“合”與“息”的巧妙。
無我中的“美“是神性之美、是精神之美、是能量之美、是詩意之美、是忘我之美。深陷其中自在逍遙,從忘我中找尋無我,從無我中找尋真我。又讓觀者回歸本真、本然,回歸本心、本性。
無論藝術、設計、美學還是文化,合一歸真都是它們最核心的理念。找回真實,找回誠實,誠全而歸之。
有道是:道本無形,貴乎自然;無非妄幻,似夢似實。往古即今,來今即古;守中抱一,虛心無念。見物知道,知道見心;無必生有,有必歸無。
無心,任其自然,以天地之心為心也。